机器视觉系统的完整工作流程可划分为 7 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硬件、算法与数据接口。以下按时间线逐一说明:
需求定义
明确检测目的(缺陷、尺寸、定位、OCR 等)、精度、节拍、环境光、通信协议(Profinet、EtherCAT、Modbus/TCP 等)。
光学方案与硬件选型
相机:分辨率 = 视野(FOV)/精度×2(奈奎斯特)。
镜头:放大倍率、景深、畸变;远心镜头用于高精度测量。
光源:环形、条形、背光、同轴、结构光;根据材质、颜色、缺陷类型确定波长、角度、频闪。
触发:光电/编码器/软件触发,保证“拍照时刻”与产线同步。
机械:防震、防尘、恒温、IP 等级;运动平台(XYZ、旋转台)用于多面或 3D 扫描。
图像采集
相机驱动(GigE/USB3/CameraLink/CoaXPress)→ 帧抓取卡或嵌入式工控机。
采集模式:连续、软触发、硬触发(Line0/Line1)。
曝光与增益:高速场景用全局快门,低光场景用 TDI 或 sCMOS。
原始格式:RAW、Bayer、Mono8/10/12、RGB8。
图像预处理
去噪:中值、高斯、双边滤波、频域滤波。
增强:直方图均衡、CLAHE、Gamma、HDR 合成。
几何校正:畸变标定(张正友法)、透视变换、仿射变换。
色彩空间:RGB→HSV/Lab,方便阈值分割。
亚像素级边缘增强(Canny、Sobel、LoG)。
特征提取与算法处理
传统 CV:
阈值分割(Otsu、自适应阈值)。
形态学:开/闭运算、骨架化、分水岭。
轮廓提取:FindContours、Douglas-Peucker 简化。
几何测量:最小外接圆、矩形、直线拟合、亚像素边缘。
模板匹配:NCC、形状匹配(Shape-based)、灰度匹配。
标定:相机内参、手眼标定(Eye-in-Hand / Eye-to-Hand)、像素→世界坐标转换。
深度学习:
数据集:采集→标注(LabelImg、CVAT)→数据增强(旋转、模糊、亮度)。
训练:YOLOv8、Mask R-CNN、U-Net、Transformer(Swin)。
部署:TensorRT、OpenVINO、ONNX Runtime;量化 INT8、剪枝、蒸馏。
混合流程:传统算法做 ROI 提取,再送入 CNN 做缺陷分类。
逻辑决策与通讯
判定规则:公差带、SPC 控制图、多相机融合投票。
输出格式:
– 数字 I/O:OK/NG 信号、NG 位置脉冲、剔除气缸。
– 总线:EtherNet/IP、PROFINET IRT、EtherCAT、CC-Link IE。
– 文件:CSV、JSON、XML 与 MES/ERP 对接。
追溯:条码/二维码读取→图像与结果绑定→数据库/云端。
运行维护与持续优化
在线监控:实时帧率、丢包率、温度。
日志分析:误检/漏检统计→自动重训模型。
版本管理:算法、光源、治具变更记录;A/B 测试。
预防性维护:光源衰减校准、相机快门寿命、镜头除尘。
补充:典型 2D 检测节拍示例
产线给出触发脉冲→1 ms
全局曝光→0.2 ms
图像传输(5 MP@GigE)→15 ms
CPU/GPU 处理(传统+DL)→10 ms
输出结果→1 ms
总节拍 ≈ 27 ms(>37 fps),满足高速产线需求。
Tags:奎斯特 畸变 高精 景深 条形 工作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