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南海荔湾3-1气田至珠海高栏港的30英寸海底管道上周完成最后一条焊缝的检测,我国自主铺设的海底油气输送管道累计长度突破一万公里,可绕地球赤道四分之一圈,标志着我国深海油气集输能力跃居世界前列,为“双碳”目标下的清洁能源供应筑牢“海底生命线”。
(一)从“零”到“万公里”的跨越
“十五”初期,我国海底油气管道不足300公里,进口管材、铺管船、焊接工艺全部依赖国外。20年来,中国海油、中国石油、中国石化联合宝钢、中海辉固等上下游企业,先后攻克X70、X80海洋抗酸管线钢、双金属复合管、全自动激光复合焊等“卡脖子”技术,形成“材料—装备—施工—检测—维抢”全链条自主能力。目前,我国已建成以南海、渤海、东海三大海域为主轴的“三横四纵”海底油气管网,年输气能力超650亿立方米,相当于每年替代燃煤8200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1.6亿吨。
(二)“万里管道”里的超级工程
——“深海一号”能源站配套管道:最大水深1500米,创造世界首条不锈钢复合保温混输管道纪录,实现30年免维修。
——陵水17-2至香港深水管道:全长780公里,最大管径42英寸,单点穿越巴士海峡最大埋深达260米,抵御17级台风。
——渤海湾“岸电+海缆”示范:全球首次将220千伏高压交流电直供海上平台,每年减少柴油消耗2.5万吨,为海底管道提供“零碳”动力。
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表示:“一万公里只是新起点,未来五年还将新增4000公里,把‘深海油气一张网’延伸到万米深沟。”
(三)智慧管网守护“蓝色国土”
记者在位于海南三亚的“国家海底管道应急中心”看到,全国海底管道数字孪生系统已接入3.2万条基础数据,利用北斗+声呐+光纤传感,实现泄漏30秒内报警、1小时定位、4小时到场。去年11月,系统成功拦截一艘违规抛锚渔船,避免了对崖城13-1管道的拉裂事故,直接避免经济损失超3亿元。
(四)释放“双碳”新动能
据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测算,西气东输、海气上岸等陆上管网与海上管网互联互通后,全国天然气一次消费占比有望从目前的8.7%提升至2030年的15%,带动LNG接收站、燃气电厂、氢能制备等上下游投资超1.2万亿元,为沿海省份提供绿色低碳转型“加速度”。
从渤海冰区到南海深沟,一万公里海底“油气动脉”如同一条条潜行的巨龙,把清洁能源送往粤港澳大湾区、长三角、京津冀等经济重镇。随着“深海一号”二期、“琼东南—香港”新管线陆续开工,中国深海油气输送网络将向着“东西互济、海陆统筹、安全高效、绿色智能”的目标继续延伸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澎湃的“蓝色动能”。
Tags:中国海油 生命线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