伴随着“深海一号”母船指挥室里爆发出的热烈掌声,中国首台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“蛟龙”号在北极圈内的阿蒙森海盆冰区完成预定作业,安全回收至甲板。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取得圆满成功,填补了我国在极地深海考察领域的空白,实现了“蛟龙”号服役以来纬度最高、环境最复杂的深潜任务。
破冰而行,挺进地球最北深蓝
本次任务由自然资源部组织,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、中科院深海所等10余家单位共120名队员参与。“深海一号”船9月5日从青岛母港出发,历时20天、航程5600海里,穿越白令海峡,克服浮冰、极雾、低温等多重挑战,抵达北纬85°06′、西经154°12′作业区。
100米、1000米、3000米——三次下潜刷新纪录
9月23日 10:00
主驾驶、潜航员齐海滨与科学家孙立宁下潜至100米,完成冰下光学剖面测量,验证“蛟龙”号在低温环境下的密封与机动性能。
9月24日 14:20
潜航员张伟、赵晟及美国合作科学家Dr. Emily Ross乘坐“蛟龙”号抵达1000米深度,首次获取北极中层鱼活体样本3尾、沉积物短柱样8管,并布放1套深海生态着陆器。
9月25日 16:55
最深下潜至3002米,刷新我国载人深潜高纬度纪录。机械手成功采集到2块冷泉碳酸盐岩和1支低温热液烟囱样品,原位测得水温〢.8℃、盐度34.9‰,为研究北极深海碳循环与极端生命提供了宝贵资料。
国产技术经受极寒考验
面对㈢℃海水、90%以上海冰覆盖、极夜临近等严苛条件,“深海”团队首次启用国产低温液压油、耐冰型机械手及新型陶瓷耐压罐,所有核心系统零故障运行。母船“深海一号”搭载的DP-2动力定位系统与冰级加强船体,实现了在1.2米厚浮冰中的精准动力定位,保障潜水器安全布放与回收。
国际合作,共享深海成果
本次考察邀请了美国、挪威、德国等7名国际科学家随船工作,下潜期间与德国“极星”号破冰船完成联合通信测试,共享了水文、生化、光学等6类实时数据。中方宣布,所有样品与数据将在完成合规审查后,向国际社会开放,支持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北极专题计划。
下一步计划
据任务首席科学家王飞介绍,“深海一号”将于10月上旬返抵青岛,随即转入样品分析与数据深度挖掘阶段。2026年夏季,我国计划再次组织“蛟龙”号北极深潜航次,目标突破北极点周边4000米海盆,并开展更大范围的多学科综合调查。
Tags:蛟龙 潜水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