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国家航天局获悉,经中央批准、国务院同意,我国正式批复立项“小行星主动撞击试验任务(China Asteroid Impact Test, CAIT)”,计划于2028年前后实施首次撞击,2030年实现全程评估。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、欧之后全球第三个部署小行星防御工程的国家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。
一、任务目标:精准撞击、轨迹偏转、体系验证
CAIT任务瞄准一颗直径约50米、近地轨道穿越地球密近区域的小型阿波罗型小行星(暂定编号2025 XH)。任务航天器将高速撞击目标,使其绕日轨道速度改变≥1厘米/秒,预计偏转轨道约1000公里,足以在未来潜在撞击窗口前实现“四两拨千斤”的防御效果。同时,任务将首次验证“撞击—观测—评估”全链条技术体系,为后续千米级危地小行星防御奠定工程基础。
二、三步走时间表:2025研制、2028撞击、2030评估
2025—2027年:完成撞击器、观测器、地面测控、数值仿真四大系统研制,突破高速制导、智能规避、轻量载荷等10项核心关键技术;
2028年:采用“长征三号乙”火箭一箭双星发射,撞击器质量约500公斤,相对碰撞速度达到6.5公里/秒,碰撞瞬间释放能量相当于2.5吨TNT;
2029—2030年:伴飞观测器持续回传撞击坑形态、溅射物分布、轨道变化等高精度数据,联合地面光学、雷达、VLBI全球网实现6级以上轨道改进,形成我国首套小行星防御标准规范。
三、创新亮点:AI制导、国际合作、数据共享
任务首次引入“AI实时制导”技术,可在最后100公里自主识别地形、规避巨石、锁定最佳撞击点,命中精度优于50米;同步搭载欧空局、阿联酋、巴西等7国国际载荷,建立“小行星防御全球数据云”,撞击后24小时内向联合国开放全部科学数据,支持全球科学家联合建模。
四、意义深远: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再到“领跑”
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,CAIT任务将带动我国超高速撞击动力学、深空自主导航、行星科学三大领域跨越发展,形成近地天体监测、预警、处置“一站式”能力,为全球小行星防御贡献“中国力量”。后续我国还将论证“引力牵引”“激光烧蚀”等多手段组合防御方案,力争在2035年前具备对直径140米以上危地小行星的有效处置能力,实现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塑造”的战略转型。
五、权威声音
任务首席科学家、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李明研究员:“撞击不是目的,偏转才是核心。我们将首次量化评估动能撞击对石质小行星的实际效率,为国际行星防御提供不可替代的实验数据。”
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李国平:“CAIT任务与我国探月四期、火星采样返回并列,已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管理,中央财政单列预算,确保2028年如期撞击。”
六、科普贴士
小行星撞击被联合国列为“人类唯一可预测却不可阻止的自然灾害”。据NASA统计,目前已发现3.5万颗近地小行星,其中直径大于140米的“城市杀手”超过1万颗,已编目仅40%。我国现有“复眼”雷达阵列、星空2号望远镜等设施,已形成24小时近地天体监测网络,对直径50米以上目标预警能力达提前30天,未来10年将提升至提前3个月。
Tags:小行星 阿波罗 航天器 航天局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