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人工智能(AI)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广泛应用,全球实体经济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变革。AI不再只是科技企业的“专利”,而是正加速渗透至制造、能源、交通、医疗等千行百业,成为推动产业升级、效率提升与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。
在中国,AI与制造业的融合已进入“深水区”。从智能工厂到柔性供应链,从预测性维护到AI质检,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传统制造流程。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8月,全国已建成超过1200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,AI渗透率同比提升42%,带动制造业综合成本下降8.7%,生产效率提升18.3%。
“我们不再只是用AI做数据分析,而是让它成为生产系统的一部分。”国内某头部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,通过部署自主学习的AI调度系统,其生产线换型时间缩短70%,订单交付周期压缩30%,实现真正的“以需定产”。
放眼全球,AI驱动的制造业竞争格局也在悄然重塑。德国“工业4.0”战略进一步升级,重点推进AI与数字孪生、边缘计算的融合;美国则通过《国家AI制造倡议》,加大对中小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的资金与技术支持;而东南亚国家则借助AI实现“弯道超车”,在电子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快速构建智能化产能。
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(UNIDO)在最新报告中指出:“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‘制造竞争力’。未来十年,掌握AI能力的国家将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,而滞后者可能面临‘智造鸿沟’的风险。”
专家普遍认为,AI赋能实体经济的关键,已从“单点技术突破”转向“系统性重构”。这不仅涉及算法、算力与数据的协同,更需要政策、人才、标准与产业生态的全面支撑。
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:“下一阶段,AI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走向‘模型即服务’(MaaS)的新范式,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取决于其调用、优化乃至创造行业大模型的能力。”
据悉,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正在牵头制定《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南(2025版)》,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发布,为中小企业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AI转型路径。
Tags:制造业 人工智能 渗透率 预测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