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全球科技巨头纷纷押注人形机器人赛道,从波士顿动力的Atlas到特斯拉的Optimus,每一次技术迭代都牵动着行业神经。但就在2025年,中国人形机器人以“硬核实力”强势出圈,不仅在技术参数上实现突破,更在商业化落地中展现出惊人的速度。讲到这里呢,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:大家支持中国在机器人领域成为全球领导者吗?支持的打“支持”,看看有多少人支持的?2024年7月,全球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“青龙”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上发布,瞬间引爆行业。这台身高1.85米、体重80公斤的“钢铁巨人”,拥有43个主动自由度,关节峰值扭矩达400N·m,相当于每公斤体重能输出20公斤的力——这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单手举起冰箱的爆发力!更惊人的是其“大脑”配置:搭载400TOPS算力控制器,集成科大讯飞、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三大多模态大模型,能通过语音指令完成“识别桌面物品并分类清理”的复杂任务。
“青龙”的发布并非偶然。其背后是长达十年的技术积累: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透露,团队硕博士占比80%,核心成员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科技部重大研发等项目,其“五感融合”设计(视、听、触、嗅、动)让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。例如,在2025年春晚,宇树科技的Unitree H1机器人以“秧歌BOT”身份登场,通过头戴式视觉系统捕捉人类动作,实时调整舞蹈节奏,误差控制在毫米级。
技术突破的背后,是产业链的协同发力。杭州宇树科技、上海傅利叶智能等企业已实现电机、减速器、编码器的高度集成,功率密度和能量效率显著提升。灵巧手技术方面,触觉反馈精度达到0.1N级别,具备抓取鸡蛋等精细操作能力;传感器领域,国产三维视觉模组的环境重建速度提升至30fps,为实时导航提供了可靠保障。这些技术进步使人形机器人的BOM成本从2020年的近百万元降至2025年的20万元左右,为规模化应用创造了条件。
如果说“青龙”代表了技术高度,那么量产化则是中国机器人的“杀手锏”。2025年3月,湖北“荆楚2号”人形机器人启动量产,采用行星滚柱丝杠直线电机,站立续航达4-6小时,功耗降低30%。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赵兴炜直言:“2025年底,‘荆楚3号’将实现100%鄂研鄂产。”
在成都,10家企业启动首批智能机器人实景验证,覆盖交通指挥、治安巡逻等场景。例如,轮式双足机器人能在暴雨中识别交通信号灯,并通过机械臂指挥交通;机器狗则可携带灭火器进入火灾现场,实时回传火场画面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北京智元机器人已实现全球数百台交付,其T1机器人以200TOPS算力支持多模态交互,在2025中关村论坛上化身分论坛主持人,流畅完成中英文主持。
Tags:机器人 人形 特斯 波士 波士顿 特斯拉 钢铁巨人 中展 迭代